微信扫一扫
遇见成老
成老,本名成五一,中国文化历史课题研究专家,精通诗词书画,有一大堆令人震憾的头衔和称号。而我,一介布衣在田间上来,跟随昔日同学在宁乡城里做志愿者。做梦也没想到与成老会有交集,可我们又偏偏相遇。
今年六月的一天,同学说带我到大屯营一个艺术馆参观,顺便帮艺术馆做点公益事情。我想反正闲来无事,去看看无妨。从县城往乡下驱车一个半小时便到了艺术馆门口。这是我见过的最偏僻,但也是乡下最大的艺术馆——成五一艺术馆。它坐落在宁乡市大屯营乡靳兴村,占地约三十余亩。由大大小小几个庭院组成,白墙青瓦,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很有中国古典庭院特色。而开门来迎的正是此艺术馆馆长,大名鼎鼎的成五一成老先生。他满脸笑容,个子不高但精神矍铄;衣着朴素,操一口家乡土话,显得和蔼可亲。随后成老便领我们参观他的艺术馆。艺术馆的藏品很多,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缓步细看几天几晚也看不完。成老的诗词以乡村为题材者居多,浅显易懂而又韵味无穷,读来朗朗上口。他的绘画气势滂薄而又细腻逼真,给人一种穿越时空,身临其镜之感。难怪有全国各地的很多书画爱好者在此流连往返。感到可惜的是由于藏品太多,展览馆显得有些拥挤,由于梅雨天气有些藏品开始发霉破损,需维修保护。
与成老相熟以后,我们相谈甚欢。他跟我们说起了他退休后一个人从京城来到乡村创建艺术馆的经历:“当时没有助手,没有设计师,也没有亲朋戚友来帮忙,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确实有些困难。因为当时目标明确,所以也不害怕事情能不能做成,只管不停去做,几年下来就做成了现这个样子。虽然他对建馆的不易说得轻描淡写,但我可以想象,一个搞课题研究搞给画的退休老人,靠一己之力建成这样一个大艺术馆是何等艰辛!说到他研究的课题,成老兴致很高,他耐心的向我们解释什么是课题,课题有哪些特点?我们要怎样去围题、考题、立题、命题。然后又以他做的“炭河里”"长沙窑”,“道林古镇”等课题的前世今生为例解说课题的创作过程。这使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国家花重金打造的这些著名景点竟是源于成老的课题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课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多大。
后来又谈到艺术,他说乡村是产生艺术的源泉源头;乡里的雨是轻灵之物能与人沟通心灵;说只有乡下才能感受到那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宁静;说鸡鸣,狗吠,牛声远能给人一种山野的深入骨髓的清静祥和;他说靳江两岸成百上千的白鹭起降何其壮观,说野鸭在河里自由潜浮有多么好看。油菜花开时,蜜蜂和各种虫儿发出的声音是那么动听!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如果不向村而行深入乡村生活就会感到思想总缺少一些什么东西,什么元素。创作时那种灵魂性的、具有内涵和潜质的东西就不会出来……。我听得入迷,仿佛经受了一场艺术的洗礼。
成老今六十有八,但一直在农村文化传承方面不懈努力,他用画笔记录了很多即将消失的乡村景观,他说他有责任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后代;他把他的诗词刻于石碑立在路旁供人诵读;他把他多年积累的书法要领编成口诀,用很大的广告牌展示出来让孩子们观摩学习;他把甲骨文写在漂亮的小木牌上,教孩子们认读。他把中华民族三百六十行的始祖塑造成神仙模样,借助想像的翅膀和优美的画笔,活灵活现展示出来。几百幅巨幅画像全是他老人家一笔一画去完成,怎不使人叹为观止矣!
未遇成老前,我多是关心一日三餐,家长里短,个人工作,碎银几两。遇见成老后,不经意间总想起人生意义,责任担当,文化传承,振兴乡村。这是不是受成老的感召呢?